•  
  •  
  •  
p1
p2
p3
p4
p5
p6
p7
p8

【生活中念佛-藻礁淨灘念佛】手繪10

(按圖放大)
sketch1

【藻礁淨灘念佛】
法藏菩薩憫眾生,五劫思惟攝淨土;觀音藻礁淨灘行,繫念彌陀願往生。

(繪圖創作: 釋悟寧)
完成時間:2023.12.3 /於芬陀利淨院書齋
poem點擊連結,期待更多手繪(隨心創作中)...

【生活中念佛-包籠包,念佛妙】手繪9

(按圖放大)
sketch1

【包籠包,念佛妙】
手捍麵皮心念佛,一小籠包萬佛名,彌陀佛號作內餡,如來藏心口平吞。

(繪圖創作: 釋悟寧)
完成時間:2023.10.28 /於芬陀利淨院書齋
poem點擊連結,期待更多手繪(隨心創作中)...

【淨土念佛釋疑】重新整理上線。(點擊圖片進入專區)

poem

【淨土念佛釋疑】專區以善導淨土法門為中心,並參考性一法師翻譯之《法然選輯》,於念佛實踐時所遇到之種種疑問,將問題分類並予解答。

本區特色如下:
一. 本專區以善導淨土思想為依據加以分類。
二. 已契入淨土的修學行者,尚徬惶不知從何法門深入者,或對如何念佛有疑問、乃至對念佛無法升起信心者,皆可在此找尋相關問題、獲得解答。
三. 本專區以淨土三經、善導系淨土祖師、專修淨土之高僧大德等之著述為依據,為四眾作解答。
四. 每一段時間本區會將整理好的問答新增上去。
五. 此次淨土念佛釋疑專區,已建立超過150個問答。
六. 本版面設計,為手機等行動裝置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,讓淨土學習更為機動。

【淨土念佛釋疑】期許行者培養正知正見、建立對念佛往生淨土之信心,並以善導淨土法門、阿彌陀佛第十八願為依歸。一切釋疑,皆願回向共生彌陀淨土。

goto立即前往閱讀

[法然選輯]新書免費線上索取

poem

poem點擊連結,了解此書內容...

《法然選輯》結緣

本書翻譯:
性一法師,曾任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務長,畢業於日本國立東北大學‧文學院‧印度學佛教史 博士。現致力於淨土念佛行門。

本書耗時兩年翻譯及製作,以最精美之排版與印刷品質呈現給大眾,為廣宣彌陀之本願悲心,完全免費流通結緣。

法然上人,日本平安時代末期、鎌倉時代初期的僧侶,日本淨土宗之開祖; 將淨土宗脫離大乘諸學派之「寓宗」地位,而以一獨立之宗派流行於世。

法然上人,依天台.比叡山出家,後因通達善導《觀經疏》〈散善義〉之「就行立信」釋之文意,而改宗淨土,提倡「專修念佛」,開啟淨土宗之一脈。其旨在於,彌陀本願,意在平等救度十方世界一切眾生,往生極樂淨土; 故只要相信彌陀本願,專修「稱名念佛」之行者,無有善惡賢愚,男女貴賤,等之差別,必能蒙佛接引,往生極樂淨土。

本書《法然選輯》,以大正藏83冊,《黑谷上人語燈錄》〈漢語、和語〉為主要文本。其中,《選擇本願念佛集》,收錄於〈漢語燈錄〉中,為組織、架構淨土宗「選擇本願念佛」之教理與實踐之體系,乃宣言「淨土宗」獨立之書。而「法義篇」、「問答篇」,及「書信篇」,則譯自〈和語燈錄〉,依法然上人說法之內容而分成此三篇。法然重念佛一行,故於文中,處處可見法然對念佛行者殷勤懇切之開示: 彌陀本願,及念佛之心要--如何念佛,為何念佛能往生淨土,念佛功德,並解時人對念佛之疑惑…等等。

祖師法語~12

題目:【破願生穢土  不願生淨土者】

出處:《安樂集》卷1 / 作者: 道綽大師

破願生穢土,不願生淨土者。

問曰:「或有人言:『願生穢國教化眾生,不願往生淨土。』是事云何?」

答曰:「此人亦有一徒。何者?若身居不退已去,為化雜惡眾生故,能處染不染,逢惡不變,如鵝、鴨入水,水不能濕,如此人等,堪能處穢拔苦。若是實凡夫者,唯恐自行未立,逢苦即變,欲濟彼者,相與俱沒。如似逼鷄入水,豈能不濕?是故《智度論》云:『若凡夫發心,即願在穢土拔濟眾生者,聖意不許。』何意然者?龍樹菩薩釋云:『譬如四十里氷,如有一人,以一升熱湯投之,當時似如少減。若經夜至明,乃高於餘者。凡夫在此發心救苦,亦復如是。以貪、嗔境界違順多故,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。』」

(點擊繼續閱讀白話全文)

更多祖師法語...

【安寧照顧與往生淨土】

題目:【安寧照顧與往生淨土】/ 作者: 釋悟寧

死亡乃是六道輪迴中,此生之最後一程。人生若毫無解脫輪迴的修行準備,面對病與死自是恐懼害怕。故凡夫皆以死亡為最悲慘之事,而舉世之人,無一能倖免。念佛求生淨土,乃是離開輪迴、超越生死之法門。

佛陀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,此「一大事」,如《法華經》說:「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。…諸佛世尊,欲令眾生開佛知見,使得清淨故,出現於世;….」。更為一切眾生,能入不退轉地,世親於《法華經論》卷下詳論此「開示悟入」之要義:「為令證不退轉地示現與無量智業故。」(《妙法蓮華經論優波提舍》卷1〈2 方便品〉)

《無量壽經》卷下的第十八願成就文云:「諸有眾生,聞其名號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至心迴向,願生彼國,即得往生,住不退轉。」故知,念佛生淨土乃是彌陀為令眾生超越生死,住不退轉的慈悲大願。

欲生於淨土佛國,時機為何?《佛說阿彌陀經》云: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聞說阿彌陀佛。執持名號。若一日。若二日。若三日。若四日。若五日。若六日。若七日。一心不亂。 其人臨命終時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。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。心不顛倒。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故知,臨終之際,乃是行者往生極樂淨土之時。

然病中之人若信心怯懦、受病苦劇痛之擾,乃至惑業深重,恐怕一句佛號都提不上來。病劇之人,心力孱弱,不說平生不念佛之人,不易相繼念佛;即便向來以念佛為事者,至此亦全仗他人相助,方能得力。故知成為病者之善知識,使之提起正念,了知彌陀之願,使其能面對生死,獲得緩和醫療,安然面對疾病,憶佛念佛,乃是大善知識之菩提行。

現代人臨終多在醫院,念佛行者也不免經驗一番疾病爭鬥而後捨報。故協助病患不抗拒死亡,而能坦然接受疾病與緩和醫療,乃至能預立「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」,以免臨終往生之際,受到無效醫療搶救,障礙安詳往生之契機。這是念佛行者能提起正念面對臨終,進而往生淨土一道重要的門檻。

早期印度佛教在命將終結之時,即於祇洹精舍設有「無常院」,此院用於安置僧眾之重病者,使病僧於臨終之時,能捨離對房舍、衣鉢、道具等之貪著。堂內供奉阿彌陀佛立像,其左手下垂,執五彩幡,臨終者握幡之一端,表示隨佛往生之意。後世之延壽堂、重病閣等,即採用無常院之範例。

又佛陀時代,即制定僧伽或佛弟子關於「贍病」與「送終」之安寧照護,使其獲得康復或安詳捨報。古代僧制對醫病安養與送終之重視,現今佛弟子應秉持其慈悲之精神,提昇與融合當今醫療環境,重視人道關懷與守護病患念佛之信心,使其超越生死之懼,坦然接受疾病與肉身之毀壞,提起正念、安詳離世、得生淨土。

此一專區,將基本之安寧照護、如何成為一個淨土善知識、念佛行者於病中之態度、臨終助念等,輯錄一些文章,提供念佛人自用與助人之參考。

前往【臨終照護與往生淨土】專區

念佛人隨筆~10

題目:【學佛當逢其時機】/ 釋悟寧 隨筆

cat

猶如魚網纏母鯨

幼鯨求援船中人

將駛船筏向母鯨

子鯨護母陪身旁

切斷鯨尾纏縛繩

重獲自由鯨雀躍

能救所救兩漚和

慈悲救助同歡慶!

人類的發展,不管世間、出世間,皆愈趨衰敗,走向失控。世間法中,無助者需仰賴「社會支援系統」得到心靈與生活的救助。人類活在助人與接受幫助的系統中,受助之人不可輕,有朝一日也能助人。

解脫生死纏縛的出世間法亦如是。末法時代法燈將滅,已難有證悟之人來親授解脫之道。想要自我摸索,盲修瞎練,恐纏縛更甚。失之毫釐,差之千里,無非是一條險路。

佛陀親授的解脫法門,初轉法輪,乃為契機的弟子們而設。當時得以依著佛陀的教導,自力修持,證得阿羅漢。那是佛陀親授教法的興盛時期,也就是「正法時期」。

「末法時期」,眾生根器狹劣,煩惱垢重,雖然義理傳播大鳴大放,多是紙上談兵,實證解脫者,難覓難尋。眾生五欲火燒,雖發菩提心,欲修菩薩法,遍覽三藏義理,觀心觀法,坐破蒲團,仍無法求得出離,可悲可憫。

佛陀憫濟末法含識,遂開演念佛解脫之法。難的是,當今眾生不能相信佛陀的慈悲,因此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說這是「難信之法」。易的是,臨終遇善知識,一念至十念皆得往生,因此龍樹菩薩說這是「易行道」。

真正有智慧的善根者,善用佛陀為我們專設的解脫之法。此時此刻為纏所縛的我們,相信佛陀的慈悲,相信彌陀的誓願。我們求佛、我們念佛、我們感恩佛!這是佛的大慈大濟,我們歡喜涕泣,頂戴受持,何需懷疑拒斥,堅持不合時機的聖道解脫法?

如同欲脫困的母虎鯨,向能救的人求得出離,而免於盲目的掙扎,困死羅網。因而母子重聚,徜徉於自由的大海中!

(2023/4/11)

更多念佛人隨筆...

祖師法語~11

題目:【臨終正念訣】

出處:《樂邦文類》卷4 / 作者: 善導大師

知歸子致問於淨業和尚曰:「世之大者,莫越生死。一息不來,乃屬後世,一念若錯,便墮輪迴。小子累蒙開誨,念佛往生之法。其理雖明,又恐病來死至之時,心識散亂,仍慮家人惑動正念,忘失淨因。伏望,重示歸逕之方,俾脫沈輪之苦。」

師曰:「奇哉斯問之要也!凡人臨命終時,欲得往生淨土者,須先準備,不得怕死貪生。

常自思念:我現在之身多有眾苦,不淨惡業種種交纏,若得捨此穢身,即得往生淨土,受無量快樂,見佛聞法,離苦解脫,乃是稱意之事。如脫臭弊之衣,得著珍御之服,放下身心,莫生貪著。纔有病患,莫論輕重,便念無常,一念待死。

須囑家人、看病人、往來揖問人,凡來我前,但為我念佛,不得說眼前雜閑之事、家緣長短之事,亦不須軟語安慰、呪願安樂之詞。此皆是虛華不實殃及之語。

及至病重,命將不可之時,家人親屬,不得來前垂淚哭泣,發嗟嘆懊惱之聲,惑亂心神失其正念。但教記取阿彌陀佛,一時高聲,為我念佛,守令氣絕。待氣盡了,方可哀哭。更或有明解淨土之人,頻來策勵,其理最佳。若如此者,千萬往生,必無疑慮也!此是端的要急之旨,當信而行。

(點擊繼續閱讀全文)

更多祖師法語...

「五會念佛」介紹

(原始影片連結: 五會念仏作法 - Go-e Nembutsu sahō)

「五會念佛」介紹

此「五會念佛」影片是,日本淨土真宗為紀念宗祖親鸞上人,每年在其忌日所舉行的「報恩講」法會上的行事之一。

淨土五會念佛,是唐.法照(751-838 年)根據《無量壽經》 裏「清風時發,出五會音聲,微妙宮商,自然相和」的記載,而依五種節奏的引聲念佛的方式,所組成的念佛音調。在此念佛方式的基礎上,加上誦經、讚歌等儀式作法,撰述了《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》、、《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》等,念佛法事儀軌,提倡淨土五會念佛。9 世紀,淨土五會念佛在敦煌一帶相當流行。

「五會念佛」作法,於日本平安時代初期,由天台祖師最澄之弟子,圓仁傳到日本。圓仁於唐文宗時,以遣唐使身份,赴唐巡禮(838~845)。根據其所撰《入唐求法巡禮行記》記載,圓仁參訪五臺山,習得五會念佛,並將《淨土五會念佛略法事儀讚》帶回到日本,在比叡山建立常行堂,流傳「五臺山念佛三昧法」,圓仁沒後以「不斷念佛」之名,成為天台宗年中的行事。………
(點擊繼續閱讀全文)

祖師法語~7

題目:【蓮社】

出處:《竹窗隨筆》 / 作者:明.蓮池大師

世有無賴惡輩,假仗佛名,甚而聚眾,至謀為不軌。然彼所假,皆云釋迦佛衰,彌勒佛當治世,非廬山遠師蓮社也。遠師勸人舍娑婆而求淨土,其教以金銀為染心之穢物,以爵祿為羈身之苦具,以女色為伐命之斧斤,以華衣美食田園屋宅為墮落三界之坑井,惟願脫人世而胎九蓮,則何歆何羨?而彼假名彌勒者,正以金銀爵祿女色衣食田宅誘諸愚民,俾悅而從己。則二者冰炭相反,不可不辯也。然蓮社中人,亦自宜避嫌遠禍,向所謂宜少不宜多者,切語也。予曾有在家真實修行文勸世,其大意謂凡實修者不必成群作會;家有靜室,閉門念佛可也。不必供奉邪師;家有父母,孝順念佛可也。不必外馳聽講;家有經書,依教念佛可也。不必惟施空門;家有貧難宗戚鄰里知識,周急念佛可也。何以故?務實者不務外也。願為僧者,幸以此普告諸居士。

更多祖師法語...

【善導十德】-法然上人讚

善導十徳 第十二
歎善導徳爲二:一者垂迹門,二者本地門。
就垂迹門,準例天台,且歎十徳:

一者至誠念佛徳
二者三昧發得徳
三者光從口出徳
四者爲師決疑徳
五者造疏感夢徳
六者化導盛廣徳
七者遺身入滅徳
八者帝王歸敬徳
九者遺文放光徳
十者形像神變徳...

(點擊繼續閱讀全文)

【佛經速解-動態科判】更新上傳通啟!

居士大德吉祥!

原先使用的動態科判軟體(心智圖法軟體)網頁版,因為瀏覽器不再支援flash player,導致無法瀏覽。
目前已修改並重新設計科判,同時也對科判內容作了一些修正,祈願大家不吝指教,法喜充滿!

南無阿彌陀佛!
悟寧 合十
點擊前往【佛經速解-動態科判】專區...

懺悔偈-在家拜佛自修定課

南無阿彌陀佛 Namo Amitabh-古琴音樂-無怖畏與安定內心

念佛心要與念佛梵唄

poem

善導淨土行門-五正行:

1. 稱名念佛(正定業)
2. 禮拜彌陀(助業)
3. 觀察彌陀依正莊嚴(助業)
4. 讀誦淨土三經(助業)
5. 讚歎供養彌陀(助業)

以這五行門為實踐行門,不雜其他行門;其中,「稱名念佛」為往生淨土之正定業。

《觀經》云:「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」故善導於《往生禮讚偈》云:「今既《觀經》有如此不思議增上勝緣,攝護行者,何不相續稱、觀、禮、念願往生。」
《無量壽經》云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!」

念佛方法 :

以善導大師之「三心、四修、五正行」為念佛法要。善導之《往生禮讚》云:「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、一聲等,定得往生,乃至一念,無有疑念。」

1. 朝暮於佛前禮拜、持誦、念佛等,隨自身閑忙,為自己訂一「五正行」之功課。

2. 行者可依於生活形態,工作時「散心念佛」;日課時「攝心念佛」;若不能出聲時,則「金剛念」;可以出聲時,則「出聲念」。攝心念時,一心專注,或一萬聲,乃至數萬聲,以「定時定量」為最佳。

3. 行住坐臥及做不用心的事,都可念。

4. 手持念珠,則佛見之;心思念佛,則佛亦憶念之;若只撥數念珠,不動唇舌,亦是懈怠。

5. 應常動唇舌念佛也,三業相應故。

6. 因佛之本願為「稱名念佛」,仍應以音聲為根本,以自已耳朵所能聽聞之程度念佛。

7. 不出聲念佛亦可,或有言說,無聲念佛,功德較少,如此思惟,乃錯誤也。

8. 若衣冠不整齊,或盥洗、洗手間、或至不潔淨處,均須默念,默念功德一樣。

9. 掐珠念佛,只適合於行走、或一般的靜態活動時。但是在靜坐養神時不要掐珠念佛,因為手動,神不能安,久了易生病。

10. 在臥床時默念為佳,不可出聲。若出聲,一者不恭敬,二者傷氣。宜只念阿彌陀佛四字。以免字多難念。

11. 無論大聲念、小聲念、金剛念(有聲而旁人不聞)。心中默念,均須心裡念得清清楚楚,口裡念得清清楚楚,耳中聽得清清楚楚。如此則心不外馳,妄想漸息,佛念漸純。如此念佛,功德最大。

12. 妄心起時念佛,不為其所污,言說時念佛,亦不為其所亂;雖然如是了知,若能不雜餘想念佛,心中唯思盡量多念佛,則更佳矣!

13. 每日用功,念佛六萬遍,乃殊勝之事。然,不以疑心念佛,則十念、一念亦得往生;唯多念者,得往生上品。

14. 印光大師「十念記數法」,行住坐臥都適宜。念「阿彌陀佛」時,第一句到第十句要念得分明、記得分明。念的時候佛號清晰,一字一字不漏。十聲佛號一、二、三…至十,念到第幾句佛號,心中清楚。第十句念完,再從一開始念到第十句,如此十聲、十聲…從一到十不斷重複。記數時不要用念珠,儘憑心記。 如果一直至十不好記,或無法一口氣,就分成兩口氣來念,第一口氣念第一聲到第五聲,第二口氣念第六聲到第十聲。如果還是覺得費力,那就把這十聲佛號分成三口氣來念,第一聲到第三聲,接著第四聲到第六聲,然後第七聲到第十聲。

■閱讀完整念佛心要
■選取念佛梵唄...

寧淨心語之21

poem

佛行淨境不思議 伊字三點藏如來 念彼如來喚如來 含識還歸一真海
圖.文:釋悟寧

一、解析:
「佛行淨境不思議」:
彌陀因願力修行而成就了清淨之佛國淨土,真是不可思議。

「伊字三點藏如來」:
我們自性都含藏著「伊字三點」之如來秘密藏,眾生本具佛性。

「念彼如來喚如來」:
念遠端的阿彌陀佛以喚醒自己的自性佛。

「含識還歸一真海」:
含識(有情眾生)將還歸那宇宙如如不動的真如性海中。

二、名相解釋:
1.佛行淨境: 「行境」,謂華嚴圓教之菩薩完成修行時,體達究極之佛果;此一佛果周遍法界,乃超絕因位菩薩解了心之境界。此「佛行淨境」指法藏比丘於因地時修行大願,成就了西方極樂清淨國土。

2.伊字三點: 古印度字( i,伊)字係由三點組成,如來以「伊字三點」喻涅槃之三德,即解脫、法身、般若,並令眾生皆安住在此秘密藏中,此三德平等不可分割,皆在眾生如來藏中,以喻眾生皆具之佛性。

《大般涅槃經》卷2:「我今當令一切眾生,及以我子四部之眾,悉皆安住祕密藏中,我亦復當安住是中,入於涅槃。何等名為祕密之藏?猶如伊字三點,若並則不成伊,縱亦不成;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,乃得成伊三點,若別亦不得成。我亦如是,解脫之法亦非涅槃,如來之身亦非涅槃,摩訶般若亦非涅槃,三法各異亦非涅槃。我今安住如是三法,為眾生故,名入涅槃,如世伊字。」

3. 含識: 即指有情眾生。

■更多寧淨心語...

寧淨心語之19-二河白道莫遲疑

poem

  每一次,都在惶怖無措中,隨著癡愛再來。
  生已歸老死,苦海中浮沉。此生,不再迷惑了!
  在波濤洶湧的水火二河中,一條白道通向光明,
  彌陀,就在彼端引導著我。

■更多寧淨心語...

念佛人隨筆

【生與死之其他選項】(萬世一系.隨筆)

[之一]生存之道
人的生命,縱是叱吒風雲,呼風喚雨之人,總有撒手塵寰時。時候到了,就得一死,若生緣未盡,自然死不了。
但,何時會死?
這個日子,雖然不知道,但我們在落地人間時,就開始面對死亡,一步一步往前走。雖然如此,但人總是不想死,畏懼死。一旦得面對死亡的問題時,自已原有的希望、抱負,都將如灰燼隨風消散,只剩下恐怖與不安。
有個得了不治之症的病人,因得到善知識的教誨,有感而說到:
「我因為這個不治之病,讓我得以了解人生真實的樣貌,若不得此病,我可能一生都無法蒙受真正的生存之道。」
那麼有超越生死的生存之道嗎?

是的,一直都在!

在生活中領受佛法,體會生存之道。
阿彌陀佛的慈悲,讓我們可以超越生死,
能讓我們超越生死的就是「念佛」,
「南無阿彌陀佛」,呼祂的名!仰愿祂授手!這是無盡的慈悲、無比的依靠。

[之二]來生的一大事
來生的一大事,也是今生唯一的 「一大事」。人生中,有很多大事情,但最大的一件事,只有一個,就是生死一大事。明白了這個,才能生存下去,也才能死去。
由於釋迦佛的慈悲,入娑婆讓凡夫眾生知道,還有「生與死」的其他選項--超越生死;
阿彌陀佛的慈悲,以永劫的願力成就,讓我們憑著「念佛」,「南無阿彌陀佛」六字洪名,就能超越生死。
生死的黑洞,是凡夫眾生所去之處,
西方安樂國,是彌陀以無量光的牽引力,救出墜入黑洞的眾生,讓凡夫眾生可以安養的淨土。
凡夫眾生,藉由念佛,超越生死,走向真實的人生之路。
(2019/4/20)

更多念佛人隨筆散文...

妙好人言行

庄松不識字
(日本.讚岐 ,1799-1871)(讚岐:日本江戶時代香川縣)

某個寺院的老住持,非常疼愛庄松。其下的職事僧既羨慕又嫉妬,想要為難庄松,知道庄松不識字,所以在大眾面前,拿出《無量壽經》經本說: 「庄松! 您是個非常難得的行者,能不能讀一下這個地方?」

周圍人知道庄松不識字,聽了很替庄松擔心。但庄松若無其事的回答道:

「上面寫著救渡庄松啊! 救渡庄松啊!」

經書上並非寫著這樣的內容,但庄松了解的不是經本字面上的意思,而是經典真實的意涵。

(2017/2/1)

更多妙好人言行...
寧淨心語
poem

   真心,無需用力。
   全然放鬆,通身靠倒,
   真心自然浮現;
   真信,無法強求。
   移除心中,我執巨石;
   信力自能生根。
   ■更多寧淨心語...
 

show bar
butt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