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ucky 芬陀利淨院-淨土念佛釋疑

title一、本願.念佛之要義

     到 gotopagehome3

1.何故偏歎西方,勸專禮念等,有何義也?

答: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;若以願行來收,非無因緣。然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、名號攝化十方,但使信心求念,上盡一形,下至十聲、 一聲等,以佛願力,易得往生。是故釋迦及以諸佛,勸向西方,為別異耳。亦非是稱念餘佛不能除障滅罪也。應知。(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偈》)

又《西方要決》云:「仰惟釋迦啟運,弘益有緣,教闡隨方,並霑法潤。親逢聖化,道悟三乘;福薄因疏,勸歸淨土。作此業者,專念彌陀,一切善根,迴生彼國。彌陀本願,誓度娑婆,上盡現生一形,下至臨終十念,俱能決定,皆得往生。」

又同後序云:「夫以生居像季,去聖斯遙,道預三乘,無方契悟。人天兩位,躁動不安,智博情弘,能堪久處。若也識癡行淺,恐溺幽塗,必須遠跡娑婆,栖心淨域…。」

此中三乘者,即是聖道門意也;淨土者,即是淨土門意也。「三乘,淨土」、「聖道,淨土」,其名雖異,其意亦同。淨土宗學者,先須知此旨,設雖先學聖道門人,若於淨土門有其志者,須棄聖道,歸於淨土。例如彼曇鸞法師,捨四論講說,一向歸淨土;道綽禪師,擱涅槃廣業,偏弘西方行。上古賢哲,猶以如此,末代愚魯,寧不遵之哉!(出處:《法然選輯》·〈選擇本願念佛集〉)

2.眾多淨土,為何不期生兜率而選西方?

答:天台大師《止觀輔行弘決》中云:「諸教所讚多在彌陀。故以西方而為一準。」(T46,p.182,c)

又,顯密教法之中,專勸往生極樂者,不可稱計。惠心《往生要集》中,相對十方淨土,勸生西方;相對兜率,舉諸多優劣相較,引「西方.兜率」難易相違之證據,可尋文閱覽之。極樂與此土緣深,彌陀於我等有緣之教主,因宿世因緣,本願之故,唯應求生西方。

(出處:《法選選輯》〈要義問答〉)

3.諸佛名號眾多,為何選擇彌陀名號?

答:稱念彌陀名號,乃阿彌陀佛於法藏比丘因地時,思惟攝取清淨佛國、救度眾生之本願,亦是釋迦如來付屬阿難長遠流通之名號。此乃諸佛稱嘆之名號,其名號光明無量、壽命無量、十方世界諸佛無所不聞者,舉例說明如下:

1.「弘願」者,《大經》云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,唯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。」(《佛說無量壽經》)

2.法然上人云:「以稱佛名號為手段,接引眾生;為使一切眾生悉聞此事,而發第十七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,無量諸佛,不悉諮嗟稱我名者,不取正覺!」

接下來的第十八願:「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!」

因此,如釋迦如來於此土所說的,十方各各恒河沙諸佛皆同樣地宣說。以此之故,光明之緣遍照十方世界,無有遺漏。

又願十方世界無量諸佛皆稱讚其名號,無所不聞者。而發願:「我至成佛道,名聲超十方,究竟靡不聞,誓不成等覺!」此願即是。

因此之故,光明之緣與名號之因和合者,得蒙攝取不捨之益,不可有疑。《往生禮讚》序中云:「諸佛所證,平等是一;若以願、行來收,非無因緣。然彌陀世尊,本發深重誓願,以光明名號,攝化十方。」

又,為久遠救度眾生故,立「壽命無量」之願,第十三願即是。總之,『光明無量』之願是橫向的,為欲廣攝一切眾生;而「壽命無量」之願是縱向的,為欲久遠利益十方世界眾生之故。如此,因緣和合的話,攝取的光明之中,又有化佛、菩薩常護此人,百重千重圍繞,信心更加增長,眾苦悉皆消除。(出處: 法然釋/性一法師譯《善導大師五部九卷.下》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意〉)

3.善導大師之《法事讚》云:

「世尊說法時將了    慇懃付屬彌陀名

    五濁增時多疑謗    道俗相嫌不用聞

    見有修行起瞋毒    方便破壞競生怨

    如此生盲闡提輩    毀滅頓教永沈淪

    超過大地微塵劫    未可得離三塗身

    大眾同心皆懺悔    所有破法罪因緣

    眾等回心生淨土    手執香華常供養」

 

4.另外,法然之《選擇本願念佛集》亦云:

「《般舟三昧經》中又有一選擇,所謂『選擇我名』也。彌陀自說言:『欲來生我國者,常念我名,莫有休息』,故云『選擇我名』也」。

4.八萬四千法門,為何獨選念佛一行?

答:《往生要集》:「問曰:一切善業,各有利益,各得往生,何故唯勸念佛一門?答曰:今勸念佛,非是遮餘種種妙行,只是男女貴賤,不簡行住坐臥,不論時處諸緣,修之不難;乃至臨終,願求往生,得其便宜,不如念佛。」故知念佛易故,通於一切;諸行難故,不通諸機。然則為令一切眾生「平等往生」,「捨難取易」以為本願歟!

若夫以「造像起塔」而為本願,則貧窮困乏之類定絕往生望;然富貴者少,貧賤者甚多。若以「智慧高才」而為本願,則愚鈍下智者定絕往生望;然智慧者少,愚癡者甚多。若以「多聞多見」而為本願,則少聞少見輩定絕往生望;然多聞者少,少聞者甚多。若以「持戒持律」而為本願,則破戒無戒人定絕往生望;然持戒者少,破戒者甚多。自餘諸行,準是應知。當知以上諸行等而為本願,則得往生者少,不往生者甚多。

然則彌陀如來法藏比丘之昔,被催平等慈悲,為普攝於一切,不以造像起塔等諸行為往生本願,唯以稱名念佛一行為其本願也。

故法照禪師《五會法事讚》云:

   「彼佛因中立弘誓    聞名念我總迎來

      不簡貧窮將富貴    不簡下智與高才

      不簡多聞持淨戒    不簡破戒罪根深

      但使迴心多念佛    能令瓦礫變成金 」

(出處:《法然選輯》〈選擇本願念佛集〉)

 

「本願、攝取、我名、化讚」,此之四者,是彌陀選擇也。

「讚歎、留教、付屬」,此之三者,是釋迦選擇也。

「證誠」者,六方恒沙諸佛之選擇也。

然則釋迦、彌陀,及十方各恒沙等諸佛,同心選擇念佛一行,餘行不爾。故知:三經俱選念佛以為宗致耳!計也。夫:

欲速離生死,二種勝法中,且擱聖道門,選入淨土門。

欲入淨土門,正雜二行中,且拋諸雜行,選應歸正行。

欲修於正行,正助二業中,猶傍於助業,選應專正定。

正定之業者,即是稱佛名,稱名必得生,依佛本願故。

(出處:《法然選輯》〈選擇本願念佛集〉)

5.《觀經》既有觀門,何故不令作觀,直教眾生專稱彌陀名字者,有何意也?

答曰:乃由眾生障重,境細心麁,識颺神飛,觀難成就也。是以大聖悲憐,直勸專稱名字,正由稱名易故,相續即生。

(出處: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偈》)

6.彌陀名號有何功德?

答:彌陀名號功德,豈凡夫能籌量?諸佛如來、祖師大德為我們闡明,方能領略。引述如下:

引述一:

此等三字之名號雖少,然如來所有內證外用之功德,萬億恒沙之甚深法門盡攝此中,誰能籌量?

《疏》的「玄義分」釋此名號,曰:「言『南無阿彌陀佛』者,又是西國正音。故言歸命無量壽覺。今言『無量壽』者是法,『覺』者是人,人、法並彰,故名阿彌陀佛。又,言人、法者,是所觀之境,即有其二:一者依報,二者正報。」

如此,以彌陀如來萬德無漏所證之法門為首,至觀音、勢至、普賢、文殊、地藏、龍樹,乃至彼土之菩薩、聲聞等,所具事理之觀行、定慧之功力、內證之智慧、外用之功德,悉攝於此三字之中。如此,則極樂世界之任一法門,無一遺漏。

因此,此三字名號,諸宗分別釋之:真言釋曰:阿字本不生之義,出生四十二字,一切法不離阿字故,言功德甚深之名號;天台宗云:空假中三諦、正了緣三義、法報應三身、如來所有功德不離此故,言功德莫大。

(出處: 法然釋/性一法師譯《善導大師五部九卷.下》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大意〉)

引述二:

名號者是萬德之所歸也。然則彌陀一佛所有四智、三身、十力、四無畏等一切內證功德,相好、光明、說法、利生等一切外用功德,皆悉攝在阿彌陀佛名號之中,故名號功德最為勝也。餘行不然,各守一隅,是以為劣也。譬如世間「屋舍」名字之中,攝棟樑、椽柱等一切家具;而「棟樑」等一一名字中,不能攝一切,以是應知。然則佛名號功德,勝餘一切功德。

(出處:《法選選輯》〈選擇本願念佛集〉)

7.藉著稱念彌陀名號就能去淨土嗎?

答:阿彌陀如來悲憫眾生,於往昔為法藏菩薩時,行我等難行之僧祇苦行,經兆載永劫,積功累德,成佛號阿彌陀。阿彌陀佛身具:四智、三身、十力、無畏等一切內證之功德;相好光明、說法利生等一切外用之功德,悉皆收攝於三字名號當中。善導和尚曰:「稱此名號十聲、一聲者,必定來迎。若不來迎者,誓不成佛,彼佛今現于極樂世界成佛,故稱名號者,往生無疑。」如此深信之,念佛不懈,不疑往生者,為信他力也。………(略)

應知應信:念佛,有一聲滅八十億劫罪業之用,彌陀,有迎惡業深重者之力;不管宿善之有無,不問罪業之深淺,唯信,一心稱念彌陀名號,必得往生。不問破戒持戒,不揀貧窮富貴,不擇階位上下,只要稱我名號,石瓦亦能變成金,必定來迎!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往生淨土用心〉)

法照禪師《五會法事讚》:

  「彼佛因中立弘誓  聞名念我總迎來

     不簡貧窮將富貴  不簡下智與高才…

     不簡多聞持淨戒   不簡破戒罪根深

     但使迴心多念佛  能令瓦礫變成金」

     出處:(T47, p. 481, c)

8.本願念佛之機為何?

答:念佛往生者,不揀擇十惡、五逆,即便稱念十聲、一聲,亦蒙彌陀來迎、攝取不捨。聖道諸宗之成佛,因以上根、上智為本,故以聲聞、菩薩為機。然,末法之世,人多為惡,與其學難修之教,不如行易行之道,稱彌陀名號,出離生死之家也。

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念佛往生要義抄〉)

9.如何念佛才是真正淨土行者?

答:信彌陀本願而念佛之人,不應疑往生。善思惟之,不管任何情況,首要堅信阿彌陀佛之本願,一心念佛,不管異想異見之人怎麼說,怎麼妨礙,都不應疑佛本誓。如是了知,前述所說之聖道門究竟非我等所及,而棄捨之;入此淨土門,一向仰佛本願,唯稱佛名,方為淨土行者也。

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淨土宗略抄〉)

10.念佛有何功德利益?

答:念佛有得生彼國之大利益,也有現生護念增上緣、蒙佛光明攝護不捨等諸多現世之利益。引文例說如下:

《佛說無量壽經》云:「佛語彌勒:其有得聞彼佛名號,歡喜踊躍,乃至一念,當知此人為得大利,則是具足無上功德。」

善導《往生禮讚偈》云: 「其有得聞彼彌陀佛名號,歡喜至一念,皆當得生彼。」

又《觀無量壽佛經》云: 「無量壽佛,有八萬四千相;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一一好中,復有八萬四千光明;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」

 

善導大師並於《觀經疏》說明何以佛光普照,唯攝念佛者:

「此有三義:

一明親緣:眾生起行,口常稱佛,佛即聞之;身常禮敬佛,佛即見之;心常念佛,佛即知之。眾生憶念佛者,佛亦憶念眾生,彼此三業不相捨離,故名「親緣」也。

二明近緣:眾生願見佛,佛即應念現在目前,故名「近緣」也。

三明增上緣:眾生稱念,即除多劫罪;命欲終時,佛與聖眾自來迎接;諸邪業繫,無能礙者,故名「增上緣」也。

自餘眾行,雖名是善,若比念佛者,全非比校也。是故諸經中,處處廣讚念佛功能。如《無量壽經》四十八願中,唯明專念彌陀名號得生。

又如《彌陀經》中,一日七日專念彌陀名號得生;又十方恒沙諸佛,證誠不虛也。

又此《經》定散文中,唯標專念名號得生。此例非一也。」(CBETA, T37, no. 1753, p. 268, a6-19)

 

《觀念法門》又說明念佛有五種增上利益因緣:

「現生及捨報,決定有大功德利益。準依佛教,顯明五種增上利益因緣:一者滅罪增上緣,二者護念得長命增上緣,三者見佛增上緣,四者攝生增上緣,五者證生增上緣。

言滅罪增上緣者:

即如《觀經》下品上生人:一生具造十惡重罪。其人得病欲死,遇善知識,教稱彌陀佛一聲,即除滅五十億劫生死重罪。即是現生滅罪增上緣。

又如下品中生人:一生具造佛法中罪,破齋破戒,食用佛法僧物,不生慚愧。其人得病欲死,地獄眾火一時俱至,遇善知識,為說彌陀佛身相功德、國土莊嚴。罪人聞已,即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,地獄即滅。亦是現生滅罪增上緣。」(CBETA, T47, no. 1959, p. 24, c18-26)

《觀念法門》又云:「『又如前身相等光,一一遍照十方世界,但有專念阿彌陀佛眾生,彼佛心光,常照是人,攝護不捨;總不論照攝餘雜業行者。』此亦是現生護念增上緣」(CBETA, T47, no. 1959, p. 25, a29-b3)

 

又知,唯有念佛者能蒙佛光攝,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。

《往生禮讚偈》云:

「彌陀身色如金山    相好光明照十方

    唯有念佛蒙光攝    當知本願最為強」

 

以上引經舉例略說明念佛者於捨報後得生淨土與現生之功德利益。

11.聖人之念佛與在家之念佛,優劣如何?

答:功德等同,不應有優劣。此乃不知阿彌陀佛本願之原由者,如此妄加猜疑也。昔阿彌陀佛於因位時,於世自在王佛前,睹見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,乃至立誓莊嚴寶樂,利益眾生等願;於爾之時,無有當接引如我等妄想顛倒等凡夫往生之事也。故善導釋曰:「一切佛土皆嚴淨,凡夫亂想恐難生。」(《轉經行道願往生淨土法事讚》卷2:T47,p.431b)此釋文之意為,一切佛土雖勝妙,然妄想凡夫難往生也。應各自善加思量自身。亦即,雖口讀誦經典、身禮拜佛,然心妄想雜念,無一止息。如此,我等如何以此身得離生死耶?

因此,曠劫至今,以三途八難為止處,炯然猛火焦身,無出離之期,實可悲也。善心逐年減少,惡心日漸增多。古人曰:「煩惱如影隨身,欲遠離而不得;菩提如水中月,欲取而不能也。」

是故阿彌陀佛,經五劫思惟,所立之深重本願,乃不別善惡,不問持戒、破戒,不擇在家、出家,不論有智、無智,皆悉起平等大悲之心;今已成佛,故只要心住他力而念佛者,一念須臾頃,即得蒙阿彌陀佛來迎也。從生至今,縱使目不視女人,永斷酒肉五辛,堅持五戒、十戒等之聖者,欲以自力往生而念佛者,千人之中或一,萬人之中或一、二,得往生也。因此,善導和尚於《往生禮讚》中釋云:「修雜不至心者,千中無一」,故應深思。

大凡,所謂阿彌陀佛之本願者,別無所要,不需澄清自心,亦勿需潔淨己身;唯晤寐之間,一心稱念佛名者,臨終之際,佛必來迎。住此心而念佛者,一期生命臨終之際,佛必來迎,不應懷疑。莫慮我身為女人、或在家之人,應思我必定往生。

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念佛往生要義抄〉)

12.心靜時之念佛,與妄心中念佛,優劣如何?

答:功德相同,等無差別。

疑曰:此猶不審也。何以故?心靜時之念佛,心無餘念,唯一心念極樂世界事,思彌陀之本願故,心無雜念,為清淨之念佛也。心散亂時,三業不調,唯口稱名號,手撥念珠,此為不淨之念佛也。如何等同?

答曰:如此懷疑者,未能十分了解本願之理也。阿彌陀佛為度化惡業眾生故,於生死大海中,浮以弘誓之船也。譬如重石與輕麻殼同載船中,同時抵達對岸般;本願之殊勝者,凡有眾生,唯需稱名,別無他事也。

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念佛往生要義抄〉)

13.一聲念佛與十聲念佛,功德優劣如何?

答:相同也。

疑曰:此亦不審也。何以故?一聲、十聲,數既有多寡,何以等同?

答曰:此疑惑者,謂一聲、十聲之事,乃指最後之時也;臨終之際,稱一聲得往生,念十聲亦得往生也。若連往生皆等同,則功德何有優劣?本願文中云:「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」此文之意者,乃法藏比丘誓言:「若我成佛時,十方眾生,欲生極樂者,稱南無阿彌陀佛,或十聲、或一聲,若不前往迎接著,不成正覺。」因此,不論數目多少,往生之分皆等同也。本願之文意顯明,何需質疑?

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念佛往生要義抄〉)

14.我的心常常善惡交雜,這樣念佛能往生嗎?

答:不顧心之善惡、不理罪之輕重,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,則依佛本願,必得往生,應起如是決定之心也。依此決定之心,定成往生之業也。若思往生不定,則不定也;若思一定,則一定也。總之,深深仰賴佛之本願,深信不嫌任何過咎,必定來迎,無有疑心,此謂深心也。

然而,亦不應以不嫌任何過咎,而率性而行。因此善導和尚釋曰:「不善三業必須真實心中捨,又若起善三業者,必須真實心中作。」(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:T37, p.271,a)又釋云:「若非善業者,敬而遠之,亦不隨喜也。」(《觀無量壽佛經疏》,T37, p.271,a)故應了解,只要盡己之心,不造惡,勸修善。唯信彌陀本願乃不揀擇善惡,只要稱佛名號,必定來迎;深信名號之功德能除滅一切過咎,一念.十念,必得往生,乃難能可貴之事,不得起一念懷疑之「心」也。

(出處: 《法然選輯》·〈淨土宗略抄〉)

15.稱、念、禮、觀阿彌陀佛,現世有何功德利益?

答:若稱阿彌陀佛一聲,即能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;禮、念已下亦如是。

《十往生經》云:若有眾生,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者,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,擁護行者;若行、若坐、若住、若臥,若晝、若夜,一切時、一切處,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。

又如《觀經》云:若稱、禮、念阿彌陀佛,願往生彼國者,彼佛即遣無數化佛,無數化觀音、勢至菩薩,護念行者;復與前二十五菩薩等,百重千重圍遶行者,不問行住坐臥,一切時處,若晝若夜,常不離行者。今既有斯勝益可憑,願諸行者,各須至心求往。

又如《無量壽經》云:若我成佛,十方眾生,稱我名號,下至十聲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彼佛今現,在世成佛,當知本誓,重願不虛,眾生稱念,必得往生。

又如《彌陀經》云:「若有眾生,聞說阿彌陀佛,即應執持名號,若一日,若二日,乃至七日,一心稱佛不亂:命欲終時,阿彌陀佛,與諸聖眾,現在其前;此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彼國。佛告舍利弗:我見是利,故說是言。若有眾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」次下說云:「東方如恒河沙等諸佛,南、西、北方及上、下,一一方如恒河沙等諸佛,各於本國出其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汝等眾生,皆應信是《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》。」

云何名護念?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,若七日及一日,下至十聲,乃至一聲、一念等,必得往生;證誠此事,故名《護念經》。次下文云:若稱佛往生者,常為六方恒河沙等諸佛之所護念,故名《護念經》。

今既有此增上誓願可憑,諸佛子等,何不勵意去也!」

(出處:善導大師《往生禮讚偈》)

page1第一章 next下一章